新闻中心
News Center多国科学家在线共商和平利用空间技术并发布倡议书
孟彦、徐婷 12-07-2022? ? 当前人类面临日益严峻的环境恶化、气候变化、粮食安全、能源危机等重大挑战。人们在讨论光伏风电、新能源汽车、“双碳”目标时,更多人把目光投向了太空。
? ? 2022空间技术和平利用(健康)国际研讨会,20日落下帷幕。本次大会以全世界空间科学家为主体,来自3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的100多名科学家、企业家共聚一堂,聚焦“科学·科创·科普”,围绕“空间信息助力人类应对气候变化与粮食安全”“探索生命奥秘 呵护人类健康”等10个议题,深入研究探索空间技术和平利用的路径和解决方案,达成多项共识和合作成果。
? ? “同一个太空,同一个家园”
? ? 大会秉持的“同一个太空,同一个家园”理念,广泛探索空间技术产业化发展、民生化应用、商业化促进,得到了联合国外层空间事务办公室、国际主要航天组织的广泛认同,与会各国空间科学家也积极响应。拥有96个成员国、1200名院士的国际宇航科学院秘书长让-米歇尔·康坦在大会闭幕上宣读了《关于空间技术和平利用的倡议书》。
? ? 倡议书提出,大会旨在弘扬和平、发展、合作等人类社会的共同价值观,推进空间科技创新,增进民生福祉,符合世界各国人民共同利益。鉴于当前全球面临的危机挑战,希望空间科技转化和应用更多地关注气候变化、粮食安全、新型能源、生命健康等,让空间科技之光照亮人类美好前程。
? ? 大会执行主席、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王天怡表示,“科学无国界、高边疆”,大会向不同国籍、不同种族、不同信仰的有志之士提供交流合作的平台,“只要我们坚守‘同一个太空,同一个家园’,仰望星空,共同踏入合作发展的文明轨道,一定会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和平繁荣的梦想”。IPSPACE是唯一由世界七大航天组织联袂支持的世界性、非政府的航天大会,翻开了人类空间史崭新的一页。
? ? 大会联合主席、中国宇航学会理事长吴燕生在大会贺信中表示,“开展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力求打造一个推动空间技术和平利用的国际合作平台”。大会联合主席、中国宇航学会副理事长袁洁也表示:“我们将继续主张和平合作的理念,支持将空间技术应用于各国经济与社会发展领域,用空间科技造福人类社会,创造美好生活。”
? ? “应对气候变化与推进绿色空间”
乔治·布什美国关系基金会主席尼尔·布什表示,气候变化、粮食匮乏、健康问题仍然威胁地球上人们的可持续生活,“太空可以为这些问题提供解决方案”,人类需要把政治和文化的差异放在一边,找到解决人类健康和可持续发展的方法。
大会期间,由中国遥感应用协会、中国卫星导航定位协会、中国通信工业协会承办了“空间信息助力人类应对气候变化与粮食安全”论坛,国际宇航科学院承办了“空间动力与地面能源”“绿色空间推进”“月球保护”论坛,中国高科技产业化研究会承办了“航天育种与现代农业”论坛,从不同领域、不同方向、不同议题,探索空间技术在水文气象观测、清洁能源、空间动力、外星物质等方向的应用,为解决地面能源危机提供思路对策。
? ? 俄罗斯科学院介绍了通过国际空间技术创新评估全球风险、应对气候变化的实践探索;中国农业大学分享了“中国北斗赋能农业助力保障粮食安全”研究成果。中国遥感应用协会理事长、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罗格表示,将推进全球加强遥感数据协同获取、开发共享和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应用推广等,更好地在资源管理、环境监测、防灾减灾等领域发挥作用。
? ?“探索生命奥秘促进人类健康”
空间科技创造美好生活,而健康是美好生活的永恒主题。大会邀请莱斯大学国际空间医学峰会主席、俄罗斯科学院生物医学问题研究院院长,与中国航天员训练中心、德国宇航中心空间医学研究所等中外空间医学专家,围绕“太空飞行对人体血蛋白质的影响”、“太空中人体组织生产”、“在轨飞行员心理支持”等话题,探讨交流空间技术在生命健康和卫生防疫中的应用。
来自浙江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吴息凤院长作了《空间探索新时代的健康产业》主旨报告,介绍了太空生命科学研究、空间技术辅助健康研究、空间环境中的健康研究成果,提出了精准医学和太空医学促进人类健康的利用价值。
? ?“推动空间活动长期可持续发展”
? ? 随着发射场和空间港口发射数量越来越多,非政府实体的进入、卫星星座的定位、空间碎片的增加,以及可重复使用火箭的出现,加强空间治理,确保外层空间长期可持续发展,是和平开发与利用外层空间面临的严重挑战。
国际空间法学会前主席塔尼娅·马森·兹万专题解读了“空间活动长期可持续发展”问题,强调既要重视外层空间污染、有害干扰、交通拥挤、太空碎片等问题,也要重视外星样本处理问题,如太空细菌、微生物对地球生态的影响等。
国际著名能源专家武建东教授作了《空间技术和平利用的未来展望》报告,称月球采样中的氦-3是高能源物质,100吨氦-3可支撑全世界一年的用电。未来地月文明可改变人类能源利用、互联网、通信中端、健康和生存模式及文明运行方式。
? ? “投资赋能空间技术创新转化”
创新技术转化为产业才能推进社会文明进步。在空间科技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国家航天局国际合作司副司长吕波介绍,面向未来,中国将“发展综合惠民的空间应用技术产品和服务,打造高健康高质量的空间应用产业体系”,健全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航天创新体系,更好地支撑空间经济可持续发展。
为鼓励空间技术创新转化,由国际宇航科学院与国际和平联盟(太空)联合创立的国际创新研究院,会同世界主要航天组织,组成空间技术应用与转化专家委员会,经过层层推荐、选拔,评选出3个优秀项目。在大会闭幕式上,国际宇航科学院生命科学委员会主席、北京理工大学医工融合研究院首席科学家邓玉林教授代表国际创新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宣布了获奖优秀项目。
? ? 大会期间,由中关村领创商业航天产业发展联盟主办了“商业航天”专题论坛。美国航天基金会、法国图卢兹太空城、英国科学技术理事会、国际宇航联合会空间他业和投资委员会负责人,与中国商业航天领军企业等,探索交流商业在轨服务的机遇与挑战、空间产业可持续发展等,搭建起全球空间技术与中国商业航天对接的桥梁。
? ? 大会采取线上直播方式开放组织,全球各地超860万人次收听收看本次大次网上直播,创造了国际空间大会与会人员最多的世界纪录。(文/国际和平联盟(太空)联合秘书长孟彦、徐婷)